天安公司的前身天安水泥厂原本只是一家附设小厂,六十年代大搞三线建设的时候,在这一片叫做大马塘的山沟里建了一批小三线。
由于交通运输的原因,小三线建设初期,先行建设了天安水泥厂,三线建设完成后,水泥用量骤减,同样出于交通运输的原因,水泥外运成了问题。
停产吧,国家几百万的投资,不停产吧,水泥不在军工生产计划内,没有计划指标。
省军工办想把它划给地方,但厂里五百名职工五百个不同意,一千票反对。虽然同样是生产水泥,但原来归军工办,那是军工,划归地方就成了老百姓。
在当地百姓眼里,军工厂的工人们都牛逼得很,穿印着什么“八八三五厂”“九六一八厂”等神秘阿拉伯数字的工作装,说山西话或东北话,管附近的农民叫老乡,而把其余人等统统都叫老百姓,包括地方工厂的工人。
天安水泥厂的五百多职工,是三线建设指挥部最早从各个军工厂抽调出来的,一下子叫他们当老百姓,编制也存在许多问题。才听说要划归地方,纷纷要求调回原厂,这些原因使得水泥厂的建制最终还是保留下来了。
除最低限量生产一点水泥外,军工办把那几家三线厂的一些基建工作也让他们去做,修路,筑墙,建房等等。几年下来,天安厂最辉煌的成就是筑了长百公里长的围墙,把那些神秘的工厂团团围了起来。
当这些神秘的“三线”厂不再神秘的时候,这些围墙的好处是,当附近的山林逐渐消失最终变成光秃秃的荒山,大墙里面却青山依旧在。
一切都反着来啊。
筑墙也好,造水泥也好,终究还是军工,工作服照样穿,工资照样领,管周围的农民照样叫老乡。
但好日子终于到头了。八十年代初,一些三线厂开始军转民品,天安水泥厂本来就是生产民品,自然是首当其冲。
那时还是双轨制,计划外产品可以卖给地方,但交通运输不便的老问题经过这多年变成了老大难问题。从厂里出来有三十来公里曲曲弯弯的毛路,多年没有维修,坑坑洼洼,破烂不堪,司机们都怕跑。拉一车水泥出去,豆腐盘成肉价钱,划不来。
军工系统由于裁军和缩减军备,生产计划锐减,天安厂赖以生存的那些牛逼哄哄的三线厂都面临转产转业,不只是天安的归属提上了日程。
天安水泥厂几乎停产,几位主要领导知道划归地方乃是大势所趋,再也回天乏力,同时提出离休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