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伯温的性格特点就大不相同了,历史上同样是有着关于他的性格介绍:刘伯温故里——南田,又称天下第六福地。
刘伯温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。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,建立大明王朝,被后人称为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三不朽伟人。
可以说,在古代的谋士中,老百姓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和刘伯温。他们不仅智商高,还有一个很特殊天赋——能掐会算。也可以说,正是这项能力赋予了他们二人神话色彩。
民间更有谚语说道:“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江山刘伯温;前节军事诸葛亮,后世军事刘伯温。”
这两人的境遇如出一辙:一个是昭烈帝麾下的首席谋臣,被昭烈帝委以重任;一个是洪武帝手下的第一军师,帮助明朝奠定了数百年的基业。
两人的结局都很凄凉: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战场上,刘伯温莫名其妙地死在了病榻上。
朱元璋稳定政权后,开始对手下的功臣展开清算,随着早年一起征战沙场的老兄弟越来越少,刘伯温心灰意冷告老还乡。刘伯温隐居青田县后,深居简出十分低调。
青田县令听说刘伯温辞官回家,想要拜见这位开国元勋,几次寻访不成便乔装打扮成老百姓,敲开了刘伯温的家门。
两人见面后,县令随即表露了身份,谁知,刘伯温竟如惊弓之鸟,一口一个“小民”、“青天大老爷”,然后,将县令送出家门。从这以后,刘伯温更加低调,很少接见陌生人。
刘伯温主动退出政坛,只求颐养天年,那么,为何他仍未逃过凄惨的结局呢?
朱元璋曾经向刘伯温请教官场现下的情况,刘伯温说道:“杨宪虽然有做丞相的才能,但是,却没有做丞相的肚量。
身为一国之相,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一碗水端平,把‘义理’作为权衡利弊的准则,考虑问题时不能掺杂主观意见,这一点,杨宪根本做不到。”
朱元璋又问刘伯温,汪广洋这个大臣是否堪当一用?刘伯温说道:“他的肚量尚不如杨宪。”
紧接着,太祖又提出胡惟庸,刘伯温回答道:“若将国家比喻成马车,那么,丞相就是拉车的马,如果,由胡惟庸来担任丞相,我害怕他会将马车带翻。”
朱元璋思来想去,实在想不到更好的人选,便说道:“看来,我朝的丞相非先生你莫属了。”
刘伯温却推辞道:“我也不是最好的人选,因为我太嫉恶如仇,又不喜欢繁缛的政事。如果圣上一定要让我当丞相,恐怕会辜负圣上的美意。
我朝疆域广阔,普天之下何愁没有相才,只要圣上多留心,肯定能找到合适的人选。不过,刚才臣提到的几位大臣的确有缺点,不适合担任丞相一职。”
时间验证了刘伯温的观点,几年后杨宪、汪广洋先后因事获罪。朱元璋本来就对刘伯温能掐会算的能力心怀忌惮,想到早年与刘伯温的谈话更增加了朱元璋的疑心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小说百宝阁【baibaoge.cc】第一时间更新《三国之诸天至尊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