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鹰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小说百宝阁baibaoge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敝人要讲述的这个故事,发生在与我们平行的另一个世界的明末时期,既大明万历四十七年农历三月初一(公元一六一九年四月十四日)。
时已过清明节气,岂料这日竟一反常态,突降大雪。青灰色的天空布满铅云,铜钱般的雪花从天明开始就没有停过。一阵阵朔风裹挟着大团的雪花和雾气,将天地万物肆意的笼罩其中,朦朦胧胧的难见身形。这一切都预示着这一年的光景并不好。
此刻离抚顺城六十里余外的铁背山下(注1),一万明军精锐在总兵杜松的指挥下,正猛攻由后金军把守的吉林崖(注2)。只要攻下吉林崖便可直接攻击山上的界藩城。由界藩城向东南行一百五十里,便可到达建奴老巢赫图阿拉,所以其为交战双方必争之地。
铁背山形如龟背,山势壁立险峻,呈东西走向。东西两侧林木茂密荆棘丛生,北侧为陡立绝壁,南为陡坡,最高处不过九十丈(注3)。从下至上虽只两三里路,但山道狭窄崎岖蜿蜒,两侧巨石伫立犬牙突兀。
沈水与苏子河在此山西南交汇(注4),形成天然的屏障。由山顶四下瞭望,遥见天地宽广,一草一木尽在眼中。
后金为加强铁背山防御,在西侧山腰险峻之处修建了一处名曰“吉林崖”的卫城,其南可直接控制苏子河口,西可俯视沈水河谷。状略呈正方形,设一南门,宽三尺(注5)。
城墙为土筑,周长约四百步、高近七尺、宽三尺半。城内中部有一高两丈余,顶部方圆七八丈的天然石台。城内马道与山上界藩城相通,若想攻击界藩城则必须先攻下此处。
攻击吉林崖的明军分为五队,每队两千人,采取前队受挫后队即上的战术。冒着山上飞来的密集矢石,前赴后继轮番交替,攻势凶猛。一个时辰便突破后金军设在外围的两道壕沟。但吉林崖地形险要,易守难攻。明军向其连攻数次,皆被击退。
明军总兵杜松时年六旬有余,平生身经百战,每战皆身先士卒勇往直前。面对一时难以攻下的吉林崖,不禁后悔未将其余两万人马尽数带来。
否则这小小的并未完全竣工的山城,不论如何易守难攻也会淹没在明军的凌厉攻势中。尤其是那个叫杨林的后生前几天的建言,正应了此时此景。
杨林年方二十,身高五尺七寸三分(按明朝最精准的嘉靖牙尺每尺32厘米计算,约今一米八三)。他英俊帅气,自幼一边习武一边读书,参加过童试和乡试便未再应考,而是集中精力练习各项武艺,期望通过从军来光耀门庭。
杨林善使长枪。其枪长九尺四寸(按明制约3米),其中枪头长一尺四寸,似一针状,锐利无比。左右刃长三寸三分,宽二分,为精钢所制。
枪头下饰以由牦牛尾制成的红缨。枪杆为空心精铁,内实以徽州稠木,外以公牛丝筋缠扎数层,再以胶漆涂面,整体硬度与韧度极佳。
枪尾嵌以锐利枪鑽,因其枪尖和枪刃锋利,故名“青锋枪”。
除长枪外,杨林还善使双刀。刀曰“麒麟”,长二尺八寸,宽三寸,刃宽两分,整体以精钢打制,刀锋极锐。不过为了保持低调和内敛,他平时不轻易示人于此技,也未将此双刀带至辽东。
杨林之父杨钦乃杜松麾下的游击将军(注6),极得杜松的赏识。他此番随父亲和两位兄长来辽东参加剿灭后金军的战争,是想积累实战经验便于日后发展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